總趕宮
國內-台南(府城),  大小廟宇,  府城聯境,  阿丹的踅廟足跡

總趕宮- 別於天后的海舶總管

總趕宮,這個廟名是不是很獨特!? 光看廟名可是無法知道這間廟祀奉的是何神,其實我們可以先從嚴格來看。總趕宮相傳建於明鄭時期,所奉祀的主神至今仍有許多版本。總趕宮一開始名為聖公廟,奉祀倪聖公,乾隆年間才改為總管宮,道光年間又訛傳成總趕宮並沿用至今。而「聖公」,或者「聖王公」的稱號其實算是一種尊稱,並不只有指單一神明,如鄭成功、開漳聖王、廣澤尊王或是某些王爺都被稱為聖(王)公。也因為這樣,府城的某些廟宇又很常融合開漳聖王神話與鄭成功神話。

目前關於總趕宮最早的記載是於清康熙五十九年(西元1720年)陳文達的《台灣縣志》:「聖公宮,偽時建。」而透過乾隆十七年(西元1752年)王必昌的《重修台灣縣志》:

聖公廟,在永康里中樓仔街(神姓倪,忘其名。生長海濱,熟識港道,為海舶總管,歿而為神。舟人咸敬祀之。)康熙三十年巡道高拱乾建。又一在大東門內彌陀寺左。一在西定坊,曰總管宮,偽時建。一在鎮北坊總爺街。

我們可以知道,除了總趕宮外,還有其他三間廟也奉祀倪聖公。

1. 總爺街的聖公廟已於清嘉慶年間毀頹。

2. 永康里中樓仔街的聖公廟在日治時期毀頹後,光復後又在重建,現為聖安宮(台南市開元路183巷16號),而2014年神明降駕指示其為開漳聖王(我猜想可能倪聖公任職期滿回去繳旨了XD 以上話題敏感,還是不談好)。

3. 大東門內彌陀寺左的聖公廟(即是八協境聖公廟)相傳為清康熙五十七年創建,日治時期被迫拆遷至東門路一段158號,但後來又因東門路要拓寬所以遷建至樹林街一段79號現址。此廟所奉主神也是模糊不清,廟方認為是開漳聖王,但又有說法是奉祀鄭成功的重臣,也有人說是奉祀開漳聖王部將輔信將軍李伯苗(或李伯遙),但根據縣志則是倪聖公。

倪聖公

從這邊也可看出鄭成功與開漳聖王神話的相互融合。先以鄭成功神話觀點來看,相傳總趕宮為明朝水師所建,而倪總管為鄭成功麾下的輔義將軍,總管船舶,原姓「李」,歿後因口傳之誤而為「倪」。不過查了一下鄭成功征台部將名單,並沒有姓李或姓倪的將軍,因為若是功高成神,那應該名單上會有祂的名字才是。學者盧嘉興認為將其神稱為鄭成功部將輔義將軍乃是躲避日本人拆毀廟宇而衍生的說法,畢竟日人對於鄭成功算是有感情的。府城的馬公廟,也有人說是鄭成功的部將馬仁。所以更有總趕宮(倪總管)、聖公廟(鄭成功重臣)、馬公廟(馬信)與大人廟(鄭成功)的地理位置恰巧連成一線,並射向中國之說。更甚有鄭成功部將洪旭發明「中秋博餅」以安慰明鄭水師的思鄉之情的說法,不過廈門大學劉海峰則認為博餅從狀元籌演化而來。但2007年總趕宮還是以廣為人知的洪旭發明博餅的說法來重興這傳統活動。

而以開漳聖王神話來看的話,總趕宮所奉祀的倪總管則為輔義將軍倪聖芬,馬公廟則奉祀輔順將軍馬仁,聖公廟則奉祀輔信將軍李伯瑤,而開漳聖王可見於八吉境興南宮(此為推測,目前尚未知道興南宮建廟時間,只知興南宮於日大正八年(1919年)被拆毀,主神開漳聖王移祀總趕宮,後被信徒請回家後便不知去向。)

另還有倪聖公為倪國忠的說法。倪國忠為南宋泉州晉江人,文武雙全,因保護趙昰趙昺兩位少帝,力抗元軍而於南嶽寺殉國,後立祀於晉江南嶽寺。因晉江臨海,倪府千歲又很靈驗,因此也成為濱海的守護神(資料取自網路)。同樣奉祀倪聖公的晉江南嶽寺、義竹德興寺跟下蚶南聖宮三間大廟亦認同此說法。

在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區第三巷内有座名為聖公境的廟宇就是奉祀倪聖公,而牆上有四幅清光緒十一年的壁畫被列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一幅就是講述公顯聖在海驅除水族救船户庇民,或許除了晉江臨海外,倪聖公在海上顯聖拯救船戶一事也讓祂當上了海舶總管吧。

總趕爺

根據學者李淑如的研究,除了上述較為流傳的兩種說法,另外還有當地「土神」的說法,如前述王必昌的《重修台灣縣志》就只有說「神姓倪,忘其名。生長海濱,熟識港道,為海舶總管,歿而為神。舟人咸敬祀之。」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年)謝金鑾的《續修台灣縣志》也只更改一個字:「神姓倪,『軼』其名。」因此也有可能如盧嘉興於〈由明鄭時期的古廟宇來談總管宮〉所說:因其神總管船舶,所以漳州、泉州的船夫或漁民便「共同出資擇地在西海岸較高的地方建廟奉祀,以資保護…」,因此舊時總趕宮的廟埕外不遠處即是台江內海,然而道光三年時曾文溪改道,泥沙淤積致使海岸線節節後退,總管神慢慢轉變為守護庄里的神祇。

盧嘉興亦指出第四種說法,說總管爺為代替王爺於人間總管一切事務之神,是在王爺代天巡狩時被派駐當地來總管一切事務。王船上的確有總趕爺這個職位,負責引領王船平安進出港口,因此有可能在重修時因王爺信仰越來越蓬勃而誤以為總管爺其實就是總趕爺,而改稱為總趕宮。但其實此說法並不那麼的可信,因為總趕宮從來沒有燒王船的儀式,故也不會有總趕爺這個職位啦。

總趕宮位於中正路與友愛街之中,不管你是從哪一邊的巷弄進來,都可以發現進來後另有一片天地,除了總趕宮外,還有五瘟宮,甚至還能在廟埕享用燒烤海鮮。總趕宮為一三川殿、一正殿組成,佐以民國七十四年時右廂重建的華北宮殿式觀音廳。

正殿兩旁祀有盧清爺與韓德爺。一般說來,高瘦類似七爺的為盧清爺,矮胖類似八爺的為韓德爺,但某些廟也有反過來的(如鹽水廣濟宮),關於這捉拿二將我已在馬公廟介紹過,這裡就不另外說明囉。在府城舊城區,保西宮與馬公廟也是配置盧清韓德二爺。

韓德 盧清

這裡比較特別的是有祀奉黃化鯉以及楊廷理的長生祿位。楊廷理曾任台灣府知府、台灣道道台,平定林爽文之亂有功,並替府城木柵城牆改為三合土牆,另外他也是首位建議清廷將噶瑪蘭納入版圖並開發蘭地的名臣。他對府城的建樹以及在林爽文之亂時力保府城使府城人無可疑義感念他的恩澤。那為何其長生祿位是立於總趕宮內呢? 盧家興表示,楊廷理於清嘉慶十一年(1806)十二月為了海盜蔡牽朱濆之亂而回任台灣知府時,初一、十五都向海舶總管祈求亂平,二十餘年後(道光十五年(1835))其義子周清老擔任總趕宮總理,與黃化鯉重建總趕宮時一併奉祀其義父的長生祿位於總趕宮。另一說則是相傳清乾隆六十年(1795)楊廷理捐款整修總趕宮時當地居民所供奉的,不過楊廷理當時可是因其15年前替知縣好友遮掩虧空罪刑而身陷囹圄,故此說法較不可信。

黃化鯉為監生黃拔萃之子,在蔡牽犯台時,因有功而任海澄縣學訓導,任滿後回台,並於總趕宮南側建宅及名為「樹德堂」的宗祠。黃氏家族三代(黃拔萃黃化鯉黃景琦)均對府城寺廟有所貢獻,常常可在重興、重修、重建等等碑記看到他們的捐款。黃化鯉甚至在道光四年興建鳳山縣城時為知府方傳燧所請,與吳春祿出任「督建總理」,故現可在左營舊城北門的內門額上看見其名;黃景琦的長生祿位也安奉在府城良皇宮內。

總趕宮在2018年更舉辦慶成三朝謝恩祈安建醮,並於農曆十一月十七日(國曆12/23)送天師後完滿落幕,雖然曾為八吉境的興南宮開漳聖王以及遭竊28年的掌印將軍與持劍將軍神像並沒有如願尋回,但信仰總管爺的高家五代主動敬獻這兩位將軍神像,並於豎燈篙之前開光入火安座,也算是喜事一樁了。

劍印將軍

文 / 阿丹(一步就出走版主)

§ 總趕宮資訊:

地址:700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31巷13號
電話:(06) 225-1618
粉絲專頁:點我

 

7 Comments

  • 圣公爷,原名倪国忠,神祗在今晋江市东石镇南岳寺东侧,古属泉州南门外十一都!

    倪圣公,只可能是你推测的最后一个,神祗即在今晋江市南岳寺东侧!我们晋江南部附近十几个村俸圣公爷为挡镜!挡镜也就是本村保护神的意思!神祗日为农历的八月二十一,即保护宋朝皇太后等后主而牺牲的日子!也有分灵到香港澳门等多个地方,如果不信你可以百度搜索圣公爷三个字!

  • 泉州府南门外晋江县十一都鳌岱

    您这边文章讲解很到位,目前网路看到的比较完整的文章,给您点赞,从图片王爺的服饰看就是宋朝的官帽,另外县志的描述应该比较正确。

    所以您说的这三间(您说的我复制在最下面),我比较倾向于认为就是倪聖公爺!关于夹着郑成功的历史有些是历史附会,明清以郑成功,施琅,所携带的主将正常来说应是大泉州晋江地域内的主神,而因其中有很多兵是漳州籍的,所以台南这边漳州腔为主,普通老百姓在年代久远后可能以讹传讹,演化成说是开漳圣王。
    一般正史县志会比较准确。个人看法,如果是本尊一直流传下来的,从服帽官饰也可以判断出来的。

    1. 總爺街的聖公廟已於清嘉慶年間毀頹。

    2. 永康里中樓仔街的聖公廟在日治時期毀頹後,光復後又在重建,現為聖安宮(台南市開元路183巷16號),而2014年神明降駕指示其為開漳聖王(我猜想可能倪聖公任職期滿回去繳旨了XD 以上話題敏感,還是不談好)。

    3. 大東門內彌陀寺左的聖公廟(即是八協境聖公廟)相傳為清康熙五十七年創建,日治時期被迫拆遷至東門路一段158號,但後來又因東門路要拓寬所以遷建至樹林街一段79號現址。此廟所奉主神也是模糊不清,廟方認為是開漳聖王,但又有說法是奉祀鄭成功的重臣,也有人說是奉祀開漳聖王部將輔信將軍李伯苗(或李伯遙),但根據縣志則是倪聖公。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