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
國內-台南(府城),  城門古堡,  大小廟宇,  後天成神,  無祀孤魂,  鯤腹腳史蹟

府城小南風雲錄

在府城,小南原是城門方位的一個形容詞,後來變為地方常用地名,如小南城隍廟、小南排骨飯、小南xxx等,所以只要冠上小南,大家就可以知道那間廟、那間店(也可能是其本店)就位在昔日小南門附近。以下我們就從小南門說起吧!

 

小南門始末

臺灣府城小南門隨著清雍正元年(1723)臺灣府知府周鍾瑄設立臺灣府城(木柵城)在清雍正三年(1725)建成後,又隨著清雍正十一年福建總督郝玉麟在臺灣府城加植刺竹的工事,在清乾隆元年(1736)與其他六座城門(當時小西門還未建)一同改建為石城。清乾隆卌一年夏,臺灣府知府蔣元樞重修臺灣府城城池,並予大小南北共四座城門題了新名,其中小南門題「鎮南門」,今仍留有當年工事新鐫的小南門門額碑藏於成功大學。清道光十五年(1835),因應張丙事件事後的城池加固工程,小南門與小北、小東門共三座同時增建了甕城,至此定下了臺灣府城城池至日治時期被破碎前最完整的最終樣貌。

小南

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臺灣因馬關條約割讓,短短六個月的時間,起於抗日、年號永清的臺灣民主國第一、二任總統唐景崧劉永福相繼棄職潛逃,臺南府城的仕紳為免日軍攻城喋血,推舉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師巴克禮(Thomas Barclay)及宋忠堅(Duncan Ferguson)等人,領信眾步行至二層行與日軍第二師團乃木希典交涉,隔日(10月21日)乃木希典帶領日軍從小南門和平進城。1900年起,為實施市區改正及新建設的建材挪用,臺灣府城的城垣逐漸分段拆除瓦解,小南門也因1916年臺南第一公學校(今台南大學)的校舍新建工程,於1917年拆除。

小南
新舊南壇

府城在清雍正年間四周便已有初步的圍籬,並在東南西北開了四門,東門外有許多村落,西門外則為台江內海,而主要墓葬區則集中在南門及北門外。北門外稱北壇,南門外則稱南壇。舊南壇(鄉厲壇/大眾壇)由里人創設於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到了清乾隆卅年(1765)由里人陳朝梁發起整修。舊南壇除了有「南壇殯舍」及「大士廟」之外,還有清雍正四年(1726)由拔貢生施世榜(就是跑去彰化建八堡圳的施世榜)創設的「敬聖樓」,其於樓內奉祀文昌帝君,進而吸引讀書人定期在此講課聚會,逐漸形成「南社」;後在1770年代敬聖樓因故坍塌,清乾隆卌二年(1777)時,亦是由里人陳朝梁發起整修;至清嘉慶二年(1797)時,生員陳廷瑜、拔貢生黃汝濟、職員吳春貴、歲貢生韓必昌等出資改建,兩年後又增建倉聖祠(奉祀倉頡),並統合為南社書院。從清光緒元年(1875)福州船政學堂所繪的〈臺灣府城街道全圖〉疊圖可知,其址即位於今樹林街上、忠義街口西側,可惜今已蕩然無存。

南社

昔時台灣多有來自中國的漢人移民或官員派駐至此,導致北壇與南壇並非只是單純的墓葬區,還具備埋葬無主孤魂及等候棺柩運送的功能。據蔣元樞《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中所描述,基於「臺郡習俗,惑於風水,每多停棺不葬;又流寓而死者,或不能運柩還鄉,或無人為營窀穸,皆寄柩於二壇。土著家每有貧不能葬,或圖吉壤,均致淹擱于此」、「閱歲既久,葬者益多,纍纍井槨,穿陷於道」等原因,(白話文就是因貧困無力處理的、為尋風水寶地在等吉時的、在等船隻配運回歸故里的……),導致北壇及舊南壇的暫置棺木越積越多。在清乾隆十七年(1752)時任臺灣縣知縣的魯鼎梅就曾因棺木已積累到600多副,不得不購置北壇前方、開元寺前方、及南門外的水蛙潭(後又稱「師爺塚」,約在今西門、新都路口東側)共三處設置義塚。但棺木仍絡繹不絕地移入南、北壇,且無主遺骸這個問題尚在,因此清乾隆廿八年(1763)仕紳韓仕俊又在大南門外再次購置土地添設義塚。清乾隆卌二年(1777),臺灣府知府蔣元樞因前述種種原因,以及「欽奉恩詔:『地方官加意增設義塚』」,便「在小南門外法華寺後,捐置園地八甲(約77,593平方公尺)有奇,以為義塚」,新設了「新南壇義塚殯舍」。並購買竹園,添構殯舍,並聘請僧人進駐管理,落實登記、管理、託運及相關罰則,以防先前棺木無限期寄放的問題。

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
蔣元樞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

因應乾隆五十一年(1786)發生的林爽文事變,乾隆皇帝還在戰事期間就已諭令軍機大臣考慮在臺灣興建磚石城池;1788年獲悉福康安攻克林爽文基地捷報的隔日(1月4日),立即派遣福建巡撫徐嗣曾、工部仕郎德成、以及福康安將軍勘估,啟動臺灣府城城池改建為三合土城的計畫,並將大西門東移120丈(約400公尺)。據嘉義縣學教諭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卷二記載,工程期間曾於地下挖出565具遺骨,時任臺灣府知府的楊廷理便託使仕紳韓必昌協助收葬於新南壇。直到日明治三十四年(1901),因染上鼠疫喪生的千餘名市民,亦是在新南壇義塚進行埋葬事宜,可見蔣元樞及地方仕紳在這番工程上投注的心血與成果。

小南

新、舊南壇皆已在市區改正及都市擴張的歷史演變中消失,日明治四十五年(1912)《臺灣日日新報》記載,「寧南門外,有新舊二南壇,新南壇自經已拆毀」;據日大正八年(1919)《臺灣日日新報》所載「新南壇前有園地一畝……當道者番計將改作某學校用地,而經于去二十日著手除毀。所有壇前坂墓,限一個月令人開掘移徙他處云」,原壇前的義種園地也因新建臺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南大學)消失。不過1983年拓寬小南門址所在的開山路時,出土了現今存放在小南城隍廟舊廟旁人行道上的「義塚」古碑,其新嵌造的碑座上鐫述「臺灣知府蔣元樞奉旨建壇,紀念先民,永為祭祀」,雖無法確定此碑是否為新南壇的遺物,但可窺見的是當地人們引用了新南壇的典故,為此碑進行當代的歷史解釋。

義塚

小南城隍廟

小南城隍廟,又稱小城隍公廟,據可考之文獻追溯,可知其前身為萬善同歸祠,祭祀明末抗清的遺臣義士,清同治年間曾砌石修建,但是否為創建最早之資料便不得而知。清末光緒年間西港仔堡海寮庄(今安定海寮)有信士方馬德方李粯夫妻來至府城大林地區探親,(往返必需經由小北門及小南門出入府城),返程時天晚,城門皆已關閉,夫妻倆只好暫宿府城;後來多次經自家奉祀的觀世音菩薩指點,要其移居府城,夫妻倆在一次夢中夢到觀世音菩薩領來小城隍爺與其結緣,方家就此成為小城隍爺的虔誠信徒,並在日大正初年(1912)獨資重整廟貌,1976年尚曾增築鐵皮屋頂。1983年舊廟因開山路拓寬遭到拆除,方馬德之女吳方愛珠吳太逽夫妻籌資重現於今址,至1994年新廟落成,2000年12月17日(庚辰年農曆十一月廿二日)舉行三朝祈安建醮大典。

小城隍公

小南城隍廟祭祀空間分為三,前殿奉祀主神大城隍公杜義招、二城隍公朱一貴、三城隍公雷域輝,以及劍童、印童、文武判官、謝范將軍、第一代廟婆方李粯、觀世音菩薩、虎將公(虎爺);後殿奉祀天上聖母媽祖、千里眼、順風耳、福德正神、註生娘娘、牛將軍、馬將軍;二樓觀音殿奉祀觀世音菩薩、伽藍韋馱、藥師佛、文昌帝君、下壇將軍(虎爺)。

小南城隍廟

關於主神—二城隍公朱一貴的來由說法各異:其中一說為,朱一貴姓朱與明朝國姓相同、舉事抗清時的國號為「大明」、號召之抗清義士又傳是鄭氏部隊之後裔,小南城隍廟原祀明末抗清義士,與之諸多有種種異曲同工,後由觀世音菩薩渡而成神,日治時期民間傳聞因玉皇上帝感佩其忠義節烈將其敕封為「臺南州城隍綏靖侯」,進而使其從屬陰的萬善同歸祠轉為屬陽的城隍廟;學者謝貴文另提出不同見解,認為舊廟在作為萬善祠時並無以歷史名人出任城隍之必要,反而是新廟建造時為擺脫原有之陰廟印象而藉由歷史名人的出任以轉型成正統的城隍廟,而當時在1993年新廟落成之前電視臺正播出鴨母王的連續劇,廟方順應朱一貴的熱度在隔年落成時趁勢創造其出任。不過個人比較傾向前者之說法,但不論如何,現今信眾一致認為其主神即是由朱一貴出任,這就是約定俗成的事實。

小南城隍廟

除了二城隍公朱一貴之外,大城隍公杜義招和三城隍公雷域輝在文獻上的記載並不多。相傳三城隍雷域輝朱一貴抗清時身邊的大將,與朱一貴同遭清廷處決;而大城隍公杜義招則相傳原為此境的土地公,因建新廟而升職,朱一貴禮讓其為大城隍,自己則退居第二;或有說為小南城隍廟原為南壇系統之祭厲體制,在清代是依附於城隍祭祀之下,因此土地公升格而為大城隍公。

小南城隍廟

小南城隍廟除了主祀朱一貴為其一大特色之外,在正殿神龕二城隍公前,奉祀著一位身穿紅袍的小神尊,祂是第一代廟婆方李粯,廟方人員俗稱其「阿祖」,傳其生前勤儉持家、慈悲喜捨,二戰轟炸時城隍爺託夢囑其代為轉述禍福,許多信眾居民得以躲過災殃,後人感其恩德塑像奉祀。小南城隍廟另有供奉觀世音菩薩及媽祖神像之故則因方馬德夫妻在修建此廟前早有奉祀:觀世音菩薩在方家居於海寮時就有供奉,且朱一貴成仁後是由觀世音菩薩渡化而修行成神的;湄洲媽神像則是在大天后宮開光,且朱一貴在清康熙六十年(1721)時亦是在大天后宮登基自立中興王,這多方與媽祖娘娘的緣分不言而喻。

觀音佛祖

文、圖 / 張鎧臣(鯤腹腳史蹟負責人)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小南城隍廟沿革簡介摺頁

1916年《臺南第一公學校校地圖》

蔣元樞《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建設南壇義塚並殯舍圖說〉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卷二、卷七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卷九

光緒元年〈臺灣府城街道全圖〉

林文龍《彰化書院與科舉》

廟中「臺灣第一位皇帝朱一貴」碑記

《故宮文物月刊(438)特展專輯》蘇峯楠〈臺灣傳統城市的公共墓葬事務─從《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兩幅義塚圖看起〉

庚辰89年小南城隍廟祈安建醮送天師(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glqx-4t18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2e9c4LIX

聯合新聞網 〈神明託夢改賣紅豆餅〉 2008/04/19

一步就出走〈小南城隍廟-全台唯一的鴨母王城隍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