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東門
國內-台南(府城),  城門古堡

大東門- 【台南- 東區】

昔開14門的府城,最早興建的城門便是大東門(又稱東安門、迎春門);城門演變從清雍正三年(西元1725年)府城開始建城時的木柵門到清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的三合土城。大東門到了日治時期(西元1901年)因被規畫為圓環而得以保存,但城樓在民國四十一年(西元1901年)時因遭違章建築占用而拆毀,直到民國六十六年(西元1977年)才依原貌重建。

大東門城門基座為花崗石材料,城樓採重簷歇山式,現在座落在東門城圓環中間,而如果不仔細看可能會不知道要怎麼到達城門底下。我先來把方位介紹一下。大東門外門(朝東)的門額題有「東安門」,內門(朝西)有「迎春門」,四周是沒有城桓的,只有圓環。若從城外來,必須沿著圓環繞270度,才會看到通往城門的斑馬線,若從城內則在90度處。

 

大東門

到了城門區時,會是在城門外;往城內方向走可看到乾隆九年所立的門額。

大東門

在門洞內可看到外窄內寬的防禦設計。另外,也可看到現存門栓、門柱等孔洞。

大東門

還有一塊與大南門城洞內一模一樣的守城兵役勒索示禁碑。

禁勒碑

那以前的大東門是長什麼樣的呢? 來看幾張照片。

大東門
1920年的大東門

再來這張可看到日治時期大東門外的台關線軌道,路線為東市場→大東門→關廟。根據陳秀琍小姐的解說,這條台關線從1912年開始是由民間經營(經營者為日本人,名稱叫臺南輕鐵株式會社-經營手押臺車路線);而私設鐵道與私設軌道不一樣,軌道指的是手押臺車。

大東門
圖片取自Prince Wang的FB專頁

 

穿過了時光隧道後,回頭看看可以看到迎春門的門額就掛在內城處。這迎春門的名字其實是跟府城的「迎春禮」有關。以下迎春禮的介紹摘自蘇峯楠先生的文章《府城迎春牛──關於歷史經驗、新興節慶與文化資產的省思》,如果想知道更多,可繼續閱讀該篇文章(閱讀網址: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74/article/5370

 

立春前一天,城內知府、海防同知、知縣等官員,會身穿正式官服,率領衙門(即台灣府署,位於現今府城隍廟旁)眾職員到場致祭。完畢後,將春牛、芒神像迎進城內,鳴鑼喝道、巡遊市街,最後至衙門安奉。

到了隔天,也就是立春當天,會在衙門舉行「鞭春禮」。長官要手執柳枝作鞭,向春牛像擊打三下,再向春牛、芒神像作揖,最後將之火化。至此,整套迎春禮才大致告成。

也因為這樣,大東門城外一帶有著「春牛埔」的古名;現在的城門外不遠處也設立一對牧童牽牛像。

春牛埔這一地名亦在清康熙年間的一場民變中有了其歷史意義。清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年)四月十九日於內門起事的朱一貴,在五月一日與清軍總兵歐陽凱大戰於春牛埔;清軍戰敗後,府城官員隨即逃往澎湖或內地,朱軍輕而易舉攻佔府城自立為王。由於這算是清領時期台灣第一場大型民亂,所以建城時也優先在此地興建城門。

有人會說大東門也是甕城,但這是要到道光15年(西元1835年)張丙之亂後才開始在東門外另築三外城,因此他又與大南門本身為甕城形式又有點不同(大南門也是於道光十五年才增建外城城郭與城門,詳情可見 大南門 一文),而如今這三座外城也早已沒入時光之流中了。

 

大東門資訊:

地址:東門路一段,與勝利路、府連路皆有交會,東門城圓環中央
開放時間:24hr

 

One Comment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