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條港,  國內-台南(府城),  大小廟宇,  府城聯境,  阿丹的踅廟足跡

開基武廟- 籤詩聞名的內關帝

府城西邊舊時有著名的五條港(新港墘港、佛頭港、南勢港、南河港、安海港),其中佛頭港又分叉為王宮港、媽祖港、關帝港。關帝港的盡頭,矗立著開基武廟,廟窄卻深,包含三川殿、過水廊、正殿及後殿,如今只有正殿部分為古蹟,其餘皆在1945年的盟軍轟炸中毀壞,所以如果你到開基武廟前,會看到內政部所立的碑柱,上面特別寫著國定三級古蹟「開基武廟原正殿」。

開基武廟創立於明永曆二十三年(1669),是全台首座關帝廟,正殿所奉祀的二關帝是分靈自泉州通淮關岳廟,隨鄭成功部將來臺。往昔是在承天府西定坊港口前搭蓋草寮奉祀,到了清朝,才將其改為廟宇。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建時,於殿後增建文武殿。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重建時,奠定了今日的建築規模,並且將原「文衡殿」的名稱改為「開基武廟」。

開基武廟主祀文衡聖帝,陪祀張仙大帝與王靈天君(戰後增祀),神龕內有五公菩薩(寶公、朗公、志公、化公、康公)神牌。正殿背面奉祀三官大帝,右後方的明聖堂則供奉地藏王菩薩與歷代先賢。日治昭和二年(1927)成立悉明堂,為誦經團,日昭和十一年(1936)改為明聖堂。

另,開基武廟又名小關帝廟關帝港武廟,這是因為其不遠處有一官建關帝廟(即祀典武廟),其規模大於關帝港的關帝廟,因此民眾便以大小來區分。廟前橫街(今新美街)為抽籤巷,現在當然沒有了,不過當時這條街因為求籤問卜者很多,所以吸引許多相士開館擺攤。

開基武廟

舊時以西門城墻(今西門路)為分界,關帝港因此分內關帝港外關帝港。內關帝港為現今西門路二段300巷,也就是廟前新美街至西門路這一段;外關帝港則為西門路二段307巷,也就是過西門路後到普濟街這一段(國華街至普濟街這一段為民宅與商家)。

早期府城有句俗諺:「內關帝港籤詩,外關帝港童乩」。內關帝港為開基武廟,外關帝港為厲王宮(主祀張、李、雷、許、南,五位王爺)。早在還有城牆時,內關帝港屬城內,多有仕紳居住,因其教育水平較高,所以將信仰與漢字作結合,發展出籤詩的問事方式;外關帝港屬城外,多為碼頭苦力工人,教育程度較低,較無力解籤詩,所以才藉由乩童或桌頭口述的方式得知聖意。

開基武廟

入廟前,可看到左右兩柱有一對聯:「漢代精忠耿耿日星並煥,臺城肇祀巍巍宮闕重新。」此為嘉慶年間優貢生黃本淵所提。黃本淵官拜六品,當時還向清廷租借現在台南安南區的海埔新生地來開墾發展,也負責漁船和商船的管理工作,可說是促進該地區的繁榮,而這塊區域之後也被當地人名為「本淵寮」來感念他。

開基武廟

一進到廟宇的內部便可感覺到廟宇的深度。開基武廟的廟門採用門釘(民國63年才改用,之前為門神)。往虎邊看,可以看到馬使爺與虎爺均在嵌入牆面的神龕上,這是作為空間不大的廟宇的特別設計。往上看還有一口清咸豐八年(1858)所鑄古鐘。

馬使爺與虎爺

廟內懸掛多塊名匾,最有名的當屬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的「衡文天闕」、嘉慶十一年(1806)的「行大道」及光緒二年(1876)的「立人極」。

立人極

 

另外,還可注意牆上所貼的「剪刀尺鏡五色符」,簡稱鏡符。符上有尺、剪刀、鏡台,象徵分寸得宜、合境平安。鏡符會依五方分為東(青色)、西(白色)、南(紅色)、北(黑色)、中(黃色);安置四方的鏡符,剪刀是微開向下,象徵地網,中央的則收起向上,象徵天羅(因地區不同會有不同說法)。通常廟在新建完成要建醮時,會安置鏡符來清淨廟宇,主神安座後也不會撕掉。

正殿神龕還有另一副著名對聯:「入此廟當要出此廟,莫混帳磕了頭去;拜斯人便思學斯人,須仔細捫著心來。」勸人來此參拜便要學習主神的德性,不要磕了頭出了廟門,依然做些混帳事。所謂正派宗教都是勸人向善的,如果你要為非作歹,再怎麼虔誠求神明幫你都是沒用。

關聖帝君

 

開基武廟後殿因為毀損而重建,本文就不另行介紹。相對於祀典武廟位於赤崁樓對面,開基武廟所在的新美街現今已是一條僻靜的古道,但這條古道可說是尋寶大道。有時間來到台南,別忘了彎進來看看祂,拜拜祂,感受一下祂強大的氣場。另外,廟前的內關帝港也是可以好好的幽古思情一番。

 

文 / 阿丹(一步就出走版主)

§ 開基武廟資訊:

地址: 700台南市中西區新美街114號
電話: (06) 221-4671

開基武廟

 

2 Comments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