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神廟
五條港,  大小廟宇,  府城聯境,  阿丹的踅廟足跡

風神廟 -吾神助你一帆風順

風神廟座落在府城一級進香戰區,為目前全台僅存唯一奉祀大自然神—風神—的廟宇,而講到風神廟就不得不提到接官亭、大西門、南河港、安瀾橋、西羅殿及鎮渡頭。

查臺郡風神廟,在西門外,凡自鹿耳門抵郡登陸及駕小艇赴鹿口配船往廈,皆必取道於此,蓋往來臺、廈之要津也。

清雍正三年(1725),府城建城,大西門木柵城的位置是在今日西羅殿的位置,旁有一港道,名叫南河港,港道上有座安瀾橋,連接鎮渡頭與大西門、接官亭、風神廟。清乾隆四年(1739)臺灣道鄂善因「邑處海外,舟楫往來」,這當中的「安危禍福,惟神(編按:指風神)司之。故春秋詣壇合祭之外,建廟(指風神廟)專祀。」此外亦建接官亭,方便來往官員於此上岸進城亦或離台回京。

風神廟

據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府蔣元樞在《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中的〈重修風神廟並建官廳、馬頭、石坊圖說〉之紀錄,我們可知道昔日風神廟的格局。

舊制前為頭門,內建正屋三楹為官廳。廳後之屋,供奉神像。後屋數楹,中奉大士。

白話一點說就是,進了最前面的頭門後,依序就是官廳、風神廟、大士殿(參考上圖),但其實在蔣元樞於清乾隆十二年增建公館前,還有兩次的動土。一是清乾隆十一年(1746),由商民增建大士殿;另為清乾隆三十年(1765)由蔣允焄整修並擴建。圖中在風神廟的右側又有一建築群,是為公館,這便是蔣元樞於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增建的,他就說了:

伏念臺郡建城以後,管鑰嚴謹;其自鹿耳來郡,倘值昏暮或遇風雨不能進城,勢必徬徨終夜,露處堪虞:則此地公館之不可少,正與鹿口無異。茲就廟側之左購買民居,鼎建公館一所。其深、廣,與廟相等。前為頭門,中留隙地,繚以短垣;穴門其中,內建正廳三楹。廳後正屋一進,計五間;傍置兩廂,廚廁咸備。

接官亭

因此當天色晚了或遇風雨而不能進城時,在大西門城外還可以有一公館可供住宿。公館的深度跟廣度都跟旁邊的風神廟建築群相等,兩側還有廚房及廁所。

除此之外,蔣元樞還建接官亭石坊、台階於碼頭:

再,向來未建馬(編按:碼)頭,登舟上岸,甚苦不便,此地為進郡要路,宜宏規制,以壯觀瞻。乃至泉郡,購造石坊,運載來臺,建于馬頭之上,坊前砌以石街,以便登涉,現口規模宏然,氣象改觀。

接官亭圖
圖片來源: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

接官亭石坊為府城四坊中最宏偉的石坊,石坊前面橫額題「鯤維永奠」,後面橫額題「鰲柱擎天」,均為蔣氏的楷書。亭後先有兩根旗桿(今已不存),再有鐘樓鼓樓…真的是鐘鼓樓嗎?依圖上所示,這兩座石亭是放置石碑之處,可看不到鐘跟鼓啊。 另外,根據大正七年(1918)《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這兩座石亭分別刻有「峴石」、「棠蔭」,兩個詞語各是一則百姓感念父母官的歷史故事,題詞意在提醒往來的官員,要做個照顧人民的好官,也證明石亭是為了接官亭存在的。歷年來石亭因地震倒塌多次,最近的一次是在民國一百零五年,廟的左側石亭倒塌,風神廟也在隔年進行修復。1

如此宏偉的官建廟宇在大正七年(1918)時,日人進行市區改正,開闢今民權路三段,於是拆除風神廟、大士殿及公館,神像先移至民宅供奉,待大正十三年(1924)時由謝群我郭祥謝合郭右等人於原官廳處發起重修,並敬獻「和以被物」匾,匾的下方另有一行字,記載丁酉年時(民國四十六年)謝江泉重修。「和以被物」正是說明風神的恩澤如微風一般,溫和的被覆在萬物上。2

風神廟

今風神廟由拜亭、正殿、左右廂房、及東西廡所組成,沒有瓦當、滴水,屋脊皆為馬背(含金形馬背及日治時期流行的山尖式鵝頭),主祀風神爺,並配祀罕見的火神、水神、雷公、電母神尊。原本在其左側神龕還有配祀建設台南有功的蔣元樞神像(有功與否在於觀看者處於哪種歷史角度,詳見馬公廟一文),但遭竊,目前還有奉祀蔣元樞金身的只剩鷲嶺北極殿跟鹽行禹帝廟了。

風神廟 蔣元樞
火神 水神
電母 雷公

風神廟的左側廂房名為郭王堂,奉祀二大人及二大人夫人。二大人看似廣澤尊王,但據傳祂是郭聖王的左右手。更玄奇的是,相傳二大人即是昔日指點郭忠福埋葬父灰的地理師崔蕓公,經過多世(或說十二世)輪迴後成神。西羅殿原本就有供奉二大人,只是沒有神像,而是神明會(稱二大人柱)。3 據風神廟廟公表示,現任風神廟總幹事謝明峯的祖父謝合原先自己就有供奉西羅殿的二大人(館址在風神廟後),而風神廟在大正年間重修後也是由他管理,謝合仙逝後,其妻謝王霞繼續管理風神廟,二大人短暫請回西羅殿,待光復後由謝清波謝江泉兄弟接手,並於民國四十六年翻修風神廟,龍邊廂房有了空間,才再將二大人移祀至此。

二大人 二大人

民國一百零八年農曆九月七號,風神入火安座,此次是鎮殿風神爺睽違58年來再度出門。此次的重修,不知道大家在拜訪風神廟時有沒有注意到,就是在馬背(下圖便可看到山尖式鵝頭的馬背)後方的屋簷多了好幾隻龍首魚身的神獸,鰲魚。鰲魚喜歡吞火舌,而建築最害怕的就是失火,所以我們常會取其意涵,在廟堂的屋簷看到鰲魚鎮守於此,而就實際上而論,鰲魚的設計是可以幫助排洩雨天屋頂上的積水,避免木質構件因滲水而腐朽、發霉。

鰲魚

風神廟既是位於進香一級戰區,也是遊客常徒步觀光的路線,又是台灣本島唯一奉祀風神的廟宇,筆者衷心希望能有更多人走進來認識府城、認識文化;不論宗教信仰為何,風神廟的歷史、建築、神祗背後的文化內涵、其前面的接官亭等等,都是值得你花時間來細細品嚐台南。所以,走進來駐足吧,想像昔日官員至此上岸、想像旁邊曾有一座大城門、想像風神廟還有官廳時的風華、想像你所可以想像的畫面,因為這是身為人才有的能力—想像。

 

1 陳冠妃,《臺南大地震中倒塌的石亭,藏著一段被遺忘的府城歷史》(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officers-pavilion-and-fengshen-temple/

2 風神廟廟誌

3 謝奇峰FB(https://reurl.cc/D10X9Q

文 \ 阿丹(一步就出走版主)

§ 風神廟資訊:

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三段143巷8號
電話: (06)227-7540
粉絲專頁:點我

fsm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