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基天后宮
國內-台南(府城),  大小廟宇,  府城聯境,  阿丹的踅廟足跡

開基天后宮 -奠基水仔尾的明代天妃

台南府城有大上帝(鷲嶺北極殿)、小上帝(開基靈佑宮)、大關帝(祀典武廟)、小關帝(開基武廟)、大媽祖(大天后宮)及小媽祖(開基天后宮、小媽祖宮),而開基天后宮因位於水仔尾,所以又稱水仔尾媽祖廟。

水仔尾是古地名,「水」指的是流經府城的兩條重要河流之一:德慶溪;「尾」指得是德慶溪的尾端出海口的部分。

德慶溪,俗呼坑子底,源出小東門外萬壽寺前(按:已拆),入郡城東安坊,合舊縣署后並府署東二泉,西流經縣署右,至水仔尾北廠入臺江,注於海。1

開基天后宮

水仔尾媽祖廟前道路也因地域被稱做水仔尾街,南接米街,北接大銃街。清雍正三年府城始建木柵城門,其中小北門便是設於大銃街的北邊,因此這條街道便是連接城內與城外的重要道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林爽文事件後,木柵刺竹式的城門改為三合土城,小北門上並設立兩座大砲,平民進入府城多半走小北門(官員多走大北門),加上連接小北門的大銃街上是以製作、販賣農具為主,因而這條街成了百姓重要的南北通衢及交易之地。

開基天后宮

開基天后宮為府城最早的媽祖廟,但多早呢?有的學者指稱是施琅入臺後,有的則認為鄭氏時期(1661-1683),曾國棟在其所著《開基天后宮》一書中便提到,在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就完稿的《臺灣府志》中就有提到「小媽宮口」這地名,且日治時期的《寺廟調查書台南廳》、《臺南市寺廟臺帳》亦記載開基天后宮創建於清順治年間(1644-1661)。再者,開基天后宮的崇禎媽祖神像背後,刻有「崇禎庚辰年2湄洲雕造」字樣,更使其金身是跟隨鄭氏軍隊而來之說更具合理性。

小媽祖廟眾神祗

開基天后宮內不僅僅只有崇禎媽,還有塑像最大的金面鎮殿媽、被稱為萬曆媽的開基媽(軟身二媽)、手持奏版的醫神(縣媽)、出巡及大駕專用的大駕媽、神明界最飛炫的LV媽(二媽副駕),以及老三媽、三媽副駕、四媽等媽祖。媽祖左右配祀千里眼、順風耳將軍(有文身及武身),座下為虎將軍。

縣媽

縣媽

萬曆媽

萬曆媽

大駕媽

大駕媽

LV媽

LV媽

後殿奉祀府城三大觀音之一的傾聽觀音,是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臺灣府知府蔣元樞督造。善才、龍女陪祀於側,龍邊奉祀軟身註生娘娘、臨水夫人,虎邊奉祀福德正神及五營,觀音座前祀有月下老人,對面則有韋馱護法守護道場。說到牽姻緣,今年一信徒因受到月老庇佑而獻上一瓶明星花露水,廟方便將此分裝成1000瓶的小香水供信眾求取,求取者必須跟月老上香稟明後再擲一聖筊求取。

開基天后宮 傾聽觀音
開基天后宮文物

開基天后宮雖建立甚早,翻修多次,但至今只留有五塊石碑,最早的為清乾隆三十年臺灣知府蔣允焄重修所留之碑「重修鎮北坊天后廟碑記」,但此碑早已遺失,而目前的這塊碑是民國九十二年時根據謝金鑾於《續修臺灣縣志》所採錄的碑文重刻而成,因此最早的應當為日大正十五年的「開基天后宮碑記」。

湄靈肇造 慈慧

至於匾額,最早的匾額乃是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的「海天福主」匾,而最有名的「湄靈肇造」及「慈慧」匾乃為一峰亭林朝英所提。另外值得一看的還有清初的三爪龍柱,以及廟埕的原有形貌。因位於水仔尾,所以每當遇到暴雨,廟埕就會積水,後來便將之墊高。近年整修工程時,由於廟埕原有形貌被挖掘出來,廟方便以透明罩的方式封起供人見證昔日地勢低窪的景象。

文 / 阿丹(一步就出走版主)

1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頁34。

2 崇禎庚辰年為西元1640年。

 

§ 開基天后宮資訊:

地址: 704台南市北區自強街12號
電話: (06)229-4911
粉專:點我

開基天后宮

One Comment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