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三多廟 -怎樣都不嫌多的這三多
祝三多廟主祀福德正神,又名「祝三多福德祠」或「祝三多土地公廟」。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由里人信眾鳩資興建於今廟址之西側(即鐵道的另一邊),後來因年久失修,便由當地士紳蘇東盛及值年爐主石元益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時發起重修,並將廟宇遷至現址。而後仍有許朝水於日昭和七年(1932)及許麗玉於民國三十九(1950)年發起的重修。民國九十六年(2007)是祝三多廟距今最近的一次重修。
「祝三多廟」前為祝三多街,依廟名而衍生的街名,屬清朝時東門大街(指昔日大人廟至東門城這一段)中的一部分。東門大街旁有多間廟宇,清同治、光緒年間東門大街分為三個街段:聖公廟街、彌陀寺街(或龍泉井街)、祝三多街,而祝三多街約為祝三多廟至東門圓環這段(今已被鐵軌截斷)。
祝三多是祝哪三多?
「祝三多廟」的名稱,總讓人好奇是「祝哪三多?」。「祝三多」語出《莊子•天地篇》,一華地人祝堯「多壽」、「多富」、「多男子」的寓言故事。雖未有直接證據指出「祝三多廟」建廟時「祝三多」之稱的由來,但自清咸豐五年(1855)的〈重修祝三多福德祠碑記〉中得見:「所願境內諸同人多富、多壽、多男子,庶華封之頌禱與斯廟之額號互相輝映…」。即「祝三多」意在祈求多富、多壽、多男子,並證明此「三多」與廟的額號相互輝映。
實際上,清咸豐五年時,祝三多廟並無進行整修,而此碑是因清道光二十三年祝三多廟的整修,「凡兩閱月而廟宇煥然一新,已告成功焉」,但因「非歲時不利于坐向,即月令不合于總董,故遷延至今(案:清咸豐五年)」,才舉行慶成謝土。此碑現今仍存於祝三多廟內,有趣的是碑末記有該次整修的司阜、用材、器具等花費,如塗匠才司銀五十元、油漆彩司銀三十四元、買灰三單銀十七元、買樟枋、砳磚銀八元、買八仙槕銀三元等等。
隨著時代而調整的祝三多
昔日「祝三多」一語,因重男輕女的觀念,指稱「祝財」、「祝壽」、「祝多男子」。現今社會強調男女平權,祝三多中的「多男子」也變化成「多子孫」(雖然字面上仍以男性為主體,但廣義的子孫也可代表不分性別的後代),甚或改為「福」、「祿」、「壽」這人人都需要的三多,即因應時代而變遷的祈願內容。
祝三多廟內亦有奉祀灶君 |
福德正神 |
因應時代而變的不僅如此。清時,從東門城外進城經商的百姓,在進城後會前往祝三多廟拜拜,祈求生意興隆。但日治時期鋪設鐵道,斷了祝三多街。民國六十三年(1974)因建造東門陸橋取代鐵路平交道,不料鄰近的四間八協境廟宇均受影響,或缺少了腹地,亦有造成不便停車的問題。汽車從東門陸橋下到東門路後,便已過了大人廟、祝三多廟、龍泉井廟、彌陀寺;即使騎乘機車,在狹小的機車道中都自顧不暇了,怎會注意到路旁有哪些廟宇呢?這些年因應鐵路地下化,東門陸橋有拆除的可能,將使得廟宇不再為陸橋所遮蔽,但更多能見證府城文化歷史發展的古物與舊建築,亦或隨之被消除、毀滅。諸如此類因公共建設而遭毀棄的古物、建物,著實令人痛心不已,也使得以「文化古都」自居的台南,落魄成有名無實的空殼城市…。
文 / 阿丹(一步就出走版主)
1 應為《莊子·外篇》,其以篇首二字「天地」命題,簡稱《天地篇》。
§ 祝三多廟資訊:
地址:70142台南市東區東門路一段63號
電話:(06)222-7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