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宮
國內-台南(府城),  大小廟宇,  府城聯境,  阿丹的踅廟足跡

大銃街元和宮 -攘外安內逐疫一級中心

府城歷史悠久的保生大帝廟有三,一是位在尖山的興濟宮(吳真人廟、頂大道),二為位在土墼埕的良皇宮(慈濟宮、下大道),三為本篇主角,位在水仔尾的元和宮(吳真人廟)。《臺灣縣志》記載:

大道公宮,一在觀音亭邊,偽時建。一在水仔尾,康熙三十五年裡人建。

在此,我們必須先了解「水仔尾」是什麼意思。「尾」,就是尾端;「水」,指的是昔日流經府城北邊的重要河流,德慶溪。德慶溪發源於台南一中北側,舊名「崙仔頂」的高地,順著地勢往西入海,而小媽祖宮及元和宮所在位置已是德慶溪末端,因此得名水仔尾。《臺灣縣志》一樣記載著「小媽祖廟,開闢後,鄉人同建。在水仔尾。」

魯鼎梅《重修臺灣縣志》(1752)

現為自強街的大銃街,其街名則是在乾隆(1788)林爽文事變後才出現。從清乾隆十七年(1752)的城輿圖(上圖)及清嘉慶十二年(1802)的城輿圖(下圖)來對照,我們可以看到大銃街出現前後。因林爽文事變,清廷在小北門及小南門各加一座大炮(當時大炮又稱大銃),因此連接小北門的道路就名為大銃街。從下圖我們可看到昔日通往小北門的道路是米街-水仔尾街-德安橋-大銃街,也就是今日的新美街-自強街-長北路。因此,位在昔日大銃街旁的元和宮,也就冠上了街名。

大銃-水仔尾-小北門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1807)

元和宮,取名「元和」,意指「大銃街境眾原來就是和的」。主祀保生大帝吳真人,以及明治三十一年因日人佔領被毀的白龍庵五福大帝。後殿奉祀觀音佛祖、註生娘娘、福德正神、月老公。右側殿為白龍庵眾壽堂陰陽都總管等司,左側殿為白龍庵中軍府畢中軍,右廂房為白龍庵顯靈公駕前什家將。關於白龍庵,我會在另一篇文來介紹。

元和宮

元和宮雖是在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所建,但目前最早的重修紀錄只有清道光三十年(1850)的石碑有留存,而後明治二十九年(1896)擴建,大正三年(1914)、日昭和六年(1931)、民國四十九年(1960)又有重修。最近一次重修是在民國七十九年,此次乃將地基增高二台尺,來避免因地勢較低的原因來淹水(水仔尾嘛)。

元和宮因為和白龍庵合併,廟名也增長為大銃街元和宮全台白龍庵。關於元和宮,目前筆者蒐集到的資料其實不多,所以目前先介紹到這裡。再者,提起元和宮,大家還是比較會聯想到白龍庵五福大帝,因此有「保生大帝主內,五福大帝主外」一說。

現今雖少有致命瘟疫所擾,但仍然幾年就會出現全球流行的新型病毒,而在元和宮內有醫神保生大帝坐鎮,外有瘟部主宰五福大帝驅瘟,儼然是個補身逐疫的一級中心,你說是吧!願大家都平安。

文 / 阿丹(一步就出走版主)

§ 大銃街元和宮資訊:

地址: 704台南市北區北華街311號
電話:(06) 223-6380
粉專:點我

元和宮

2 Comments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