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樓書院 -來書院找名人
昔日府城有四大書院:崇文、海東、蓬壺、中社,其中中社書院後來則改稱奎樓書院,與蓬壺書院是府城現存的兩大書院(當然已無書院功能了)。但是在最早,書院的前身其實是魁星堂,於清雍正四年(1726)巡道吳昌祚所建,位址就在道署(今永福國小)一側,中正路北緣處。當然,在清嘉慶四年(1799)的增建前,魁星堂亦有三次整修(兩次為巡道負責,一次為里人自發)。
清嘉慶四年時,先於魁星堂後建敬字堂來收貯棄字灰。六年時又祀倉聖(倉頡)於堂,增廂房。十一年時,巡道慶保捐貲改建,將倉聖堂居中,前為魁星堂,東為朱文公祠(祀朱熹),西為敬字堂。此為魁星堂第一次大變革,而這樣的建築群也統稱為中社書院。雖然名為書院,但中社書院與其他書院的功能不太一樣,是定期讓讀書人聚會討論書史、考究詩文之處。此外,因坐落於道署之側,故亦有舉辦院試時,讓應考者溫書的場所。清嘉慶十九年(1814),巡道糜奇瑜集資改建,嘉慶廿一年落成後改稱「奎光閣」。奎光閣樓高三層,上祀梓潼帝君、魁星,下祀前分巡台廈道高拱乾及前分巡台廈道福建巡撫陳璸。
奎樓書院之稱是出現在清道光十三年(1833)的重修,而日治時期時(1926)因為要開闢中正路,奎樓書院被迫移去文昌祠旁,也就是現址處。這裡的文昌祠,根據謝金鑾《續修台灣縣志》「文昌祠:一在縣學宮崇聖殿後見上,一在崇文書院、一在御史衙遺址,嘉慶丙子,巡道糜奇瑜倡建…」為文中御史衙遺址的文昌祠;御史衙,原建於牛屎埕(御史埕諧音,現台灣文學館東側近中正路),後移到東嶽殿前的鳳山縣公館,清乾隆46年(1781)停派御史後,御史衙棄廢,後改為文昌祠。《續修台灣縣志》(1807)便記載:「御史衙:在東安坊,初為鳳山縣公廟(館),雍正元年,改建察院行轅,內左右分建滿、漢御史住宅。今已廢壞。」因此,因都市計畫而搬遷的奎樓書院便與文昌祠當了鄰居。
奎樓書院主祀魁斗星君,並祀文昌帝君與文衡帝君,另還有註生娘娘、福德正神、東嶽大帝、城隍爺、包府千歲、武財神等等。二戰時,奎樓書院因盟軍轟炸而毀壞,民國四十四年原址重建並將其東側的廂房作為奎樓幼稚園的教室使用,現已荒廢。不過奎樓書院仍保有一些古物,如石製門額、前簷廊柱、階梯旁的抱鼓石以及上方的石獅、大門的門柱、「魁星踢斗圖」、「重修魁星堂碑記」及「重修奎光閣碑記」。
我推薦大家可以好好看這塊「重修奎光閣碑記」,因為它裡面有很多府城的政經文商人士的捐修紀錄,大家不妨找找看唷!
§ 奎樓書院資訊:
2 Comments
Pingback: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