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圍仔佛祖廳- 菩薩與王提堂的聯手合作
檨仔林朝興宮不單單只有兩間廟合祀唷,她的龍邊是馬兵營保和宮的池府千歲,虎邊則是奉祀後圍仔的觀音佛祖,前身為「後圍仔觀音堂」。後圍仔位於台澎兵備道署(今永福國小)後方,有從後方圍住道署的意思,所以叫做後圍仔。昔日後圍仔這裡有一廳二堂,分別是關帝廳、觀音堂、魁星堂;其中關帝廳因為官建,加上又位在道署旁邊,所以又稱道署關帝廳。魁星堂(建於清雍正四年)在日昭和初年(1926)也遷至文昌祠西側,改名奎樓書院。觀音堂則於清雍正二年(1724)由臺廈道吳昌祚建立,也是官建。這一廳二堂原位址均位於今永福國小東南方偏中正路那側。
位於後圍仔南邊的檨仔林庄居民在當時後圍仔要建立觀音堂時是大力贊同並支持的;觀音堂在清雍正三年時尚需修飾與補裝,檨仔林庄居民還贊助部分費用呢。兵備道署是屬於極剛的性質,觀音大士洽可以消解此剛戾之氣,所以北邊的後圍仔居民建立觀音堂對檨仔林庄居民來說能保障其心靈上的安定。但檨仔林庄居民是良善,是熱心的,不能只單純利用後圍仔來防止剛戾之氣,所以他們在清雍正三年(1725)亦成立「佛祖聖會」,可以南北共同牽制。
清嘉慶二年(1797)後圍仔居士岑忠勤所獻的準提菩薩開光,三年後,岑忠勤去世,為了紀念這位為善不欲人知的居士,加上菩薩降旨指示準提菩薩才是為此間廟的實際發令者,於是後圍仔觀音堂便於清嘉慶五年(1800)改名為「後圍仔準提堂」。準提堂的堂主為王作浩,同時也是後圍仔準提堂的聖鑾,在清道光五年時(1825)連三天夢到準提堂將化為烏有,經請示觀音菩薩後得知百年餘後將毀於外族之手,因此,準備與準提堂共進退的王作浩於是將自己改名為王提堂,之後佛祖聖會的所在地,香檨內街的北端巷子,也改成王提堂街來紀念這位堂主。1
由於這段預言,日明治三十二年(1899)時,兩庄的人民共同將觀音佛祖與準提菩薩請至檨仔林朝興宮內與媽祖娘娘合祀,並改為「後圍仔佛祖廳」。到了日昭和二年(1927)日本人終於拆毀觀音堂。當時雖然佛像已經遷出,但檨仔林庄居民深怕日本人為了佛像會找上朝興宮,便由後圍仔後裔將佛像遷至高雄大樹鄉或彰化芳苑鄉,所以現在朝興宮內的佛像已不是原來的佛像,而是根據原來佛像所仿雕的。
民國三十五年,檨仔林朝興宮建廟,馬兵營保和宮表示意欲合祀,所以加上已經遷至此的後圍仔觀音佛祖,就變成了今日三廟合祀的樣貌囉!
文 / 阿丹(一步就出走版主)
1 張玉燕,《台南府城廟宇歷史探源:檨仔林朝興宮 / 保和宮》。新北市:巨流。
§ 後圍仔佛祖廳資訊:
One Comment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