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崙砲台- 有著台灣吳哥之名的暗砲遺跡
位處台灣北部戰略要地的基隆,砲台數量為全國之最。基隆三面環山,只剩北面基隆港為船隻出入位置,我們先以這張圖來了解一下基隆的地形分布。
大武崙砲台位於基隆的西邊,居大武崙山內,位置隱密屬暗砲台,標高231公尺。西元1840年鴉片戰爭,台灣兵備道姚瑩即派兵駐紮大武崙一帶;1884年清法戰爭時劉銘傳也於大武崙附近設防以堵法軍入侵。現今看到的砲台為日治時期日軍整備而來的,主要建築約在西元1900-1902年間完成。
從山下經情人湖後再往上,走過有點小彎的山路後便可抵達。入口處先登上一小段階梯,會先看到監守衛舍遺址(這裡沒有專門的介紹牌,不過這位置就如同哨所或警衛室的概念,非常好認),接著往內走,會先看到位於較低一層的營房。這裡的營房有分作一般營舍、洞窟營舍、還有一處兩間房式的遺址。
一般營舍 |
營舍或砲具庫 |
洞窟營舍共三間,壁體為磚牆,頂上為水泥拱,再上面附有土丘,在戰時能有效做為保護士兵安全的營房及指揮所。
一般營舍最初可能是作為彈藥調製、裝填、收納的彈廠,後期才改為營舍(參考資料:《基隆砲台文化之旅》)。
另一處兩間房式的遺址,砲台這裡的解說牌說是營舍,《基隆砲台文化之旅》這本書則認為是砲具庫,也就是存放火砲器材的場所。
既然是營房區,就會有民生需求,所以這裡也有設置廁所。
營舍區有兩處缺口,一處往東,一處往南,不論走哪邊,都可以接回營舍。整座砲台區外圍環繞外垣,分設東、南、北三處稜堡,供步兵持槍射擊用。
南北稜堡後近山壁處各有一處避彈壕。北側避彈壕為直線形、南側則為曲線形。
從營房區的後方,也就是廁所處的缺口走上去(東稜堡),視野相當好。
繼續走會接到北稜堡、南稜堡,後到蓄水池。在北稜堡處可以看到不遠處有座西式城堡,這裡有一階梯可以往下走,便可接往情人湖園區。
營房區這層的最後一項設施為蓄水池與水井。蓄水池有3口,分為集水槽、沉澱槽、淨水槽,做為集水及沉澱用。水井則用來儲存較清澈的水,供士兵飲用。
結束了營舍層,水井旁有座通道可通到上一層,也就是大武崙砲台的重點軍事區-砲盤區與指揮所。在進到砲座前,會看到儲放彈藥的彈藥庫;這裡共有三座,而為了防砲彈碎片噴擊,彈藥庫的入口前還有設一座牆。
再來才是進入到砲盤區。大武崙砲台有四座9mm加農砲,兩兩一組,射程可達7公里。砲座周圍有隔堆,能保護下方的彈藥庫,也能隔絕砲座間彼此的干擾。照片上的斜坡道為運送砲彈的設計。
砲盤區上,方形的為砲的基座,扇形的則為砲的輪軌護座。三面圍有子牆,子牆下有貯彈孔。砲台的主要射角包含基隆港囗的東北、北及西三個方向。
大武崙砲台西邊(南側砲台)可以控制瑪鋉溪至金山、萬里一帶,東邊(北側砲台)則能防守基隆港海域,是一座海陸雙方位的砲台。
最高處設有觀測台,成圓形狀,標高232.1公尺,能觀測敵軍動向、彈著點,及修正砲彈方向。當然現在已經雜草叢生,看不到什麼了。
⊕ 大武崙砲台資訊:
1900年 | 興建 |
1902年 | 完工 |
1904年 | 備砲 |
1938年 |
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