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町齋場
國內-高雄(打狗),  地方故事,  鯤腹腳史蹟

田町齋場 -全臺僅存的art deco日治葬儀堂

田町齋場,原稱高雄葬儀堂、高雄市齋場,建成於1933年10月14日,可以將其理解為殯儀館,是舉辦葬禮儀式的公共空間,也稱葬儀堂。現今台灣此類舉行喪禮的公共場地,為日本人引進的齋場演變而成,在日治時期之前通常都是在家中自設靈堂。日本的葬儀文化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一般認為江戶中期以後火葬已成為日本庶民普遍接受的埋葬方式;隨著日本人來到臺灣,日本人的火葬文化也跟著引入臺灣。

高雄市齋場選定田町三丁目42番地作為興建地點,該筆土地在日治初期的登記地目為「田」及「畑(旱田)」, 1913年由打狗信用組合購得後,同年地目也變更為「建物敷地」。因打狗信用組合於1920年改名為「有限責任高雄信用組合」,土地所有權改登記於「有限責任高雄信用組合」名下,日昭和 8 年(1933)高雄市當局應該是以承租方式取得齋場土地使用權利。當年興建預算為12850圓,由古山組承包,最終實際工程經費為13215圓,1933年10月14日竣工,據《高雄市衛生施設概要》記載,建築面積114坪,共可容納五百人。

田町齋場

建築主體屋頂為寄棟造,雖已改為鐵皮,但原屋架構造尚存;樓高兩層,空間挑高,主結構為RC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建材使用TR磚;空間布局由入口的門廊、中央的弔祭空間、兩側的外廊、以極端部的祭壇組成,格局近似西方的方巴西利卡式(Basilica)長方形會堂;建築裝飾風格為art deco,玄關上緣女兒牆有雲雷紋及退縮線腳裝飾,門框亦有堆疊退縮的折線抾襇,柱腳以洗石子作收,建築正立面開三個牛眼窗和兩個方形窗,側立面亦各開五個相同的方形窗,在簷口下方又有整排的通風口,為木屋架通風所用。

田町齋場

二戰期間因此處並未遭到轟炸損傷,而壽山國民學校(今鼓山高中址)遭到轟炸損毀,故該校學生曾在1945年底暫借用齋場空間上課,直至隔年2月才遷至新校址(今鼓岩國小前身),不過此處仍由國民學校所使用作為集會禮堂,後來還曾陸續作為附設幼稚園及夜間私塾使用,一直到1955年學校才完全遷出。其後又短暫恢復殯儀館功能使用,直到1958年建了新的殯儀館(今博愛職業技能訓練中心址)為止;田町齋場便改成鼓山第二公有市場。其所在位置在清代原稱山腳庄,也因有元亨寺(前身為元興寺)而稱作「岩仔」,故當地民眾又以「岩仔市場」來稱呼鼓山第二市場。後因第二市場的營運效益不彰,高雄市政府於2014年決定將其廢止。

鼓山第二公有市場

前面說到建造田町齋場之時,土地所有權屬於「有限責任高雄信用組合」名下,其戰後改名「高雄市第一信用合作社」,1997年改制為高新商業銀行,後又於2005年遭陽信商業銀行合併,所以今日高雄市齋場所在地為陽信商業銀行所有。在2014年高雄市政府撤廢市場時,土地所有權人陽信銀行通知高雄市政府經發局歸還土地,2016年經發局公告公有市場地上物拆除工程,並要求攤商搬遷。在拆除市場的過程中,發現齋場建築完整保留,是全臺目前僅存的日治時期葬儀堂建築,且與其他地區之葬儀堂建築風格迥異(其他地區皆是傳統的社寺風格建築,惟高雄採用的是art deco的近代建築風格,或許因當時施政者以新興的現代化港灣都市做為施政主軸,故願意採用較新的建築風格),由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將齋場建築提報文化資產後,於2017年登錄為高雄市歷史建築。

田町齋場

文、圖 / 張鎧臣(鯤腹腳史蹟負責人)

參考資料: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維基百科
偏門研究員 @kun_kcstudio
鹿港囝仔文化事業TKFL Youtube頻道
《臺灣新民報》高雄市の計畫 葬儀堂建設(1933.05.31)
高雄市役所《高雄市衛生施設概要》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