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江寺福德祠
國內-新莊(新庄),  大小廟宇,  阿丹的踅廟足跡

潮江寺福德祠 -大漢溪畔融合中西建築語彙的廟宇

從新莊廟街(新莊路)轉進舊名米市巷的新莊路387巷,巷尾可見一棟二層樓建築,一樓如同一般磚造民宅,門匾掛著福德祠,二樓如日治時期的洋樓,往外延伸出一個小陽台,以泥塑花瓶欄杆圍起,屋頂掛起潮江寺之名,並有金形馬背。這一棟建築包含了兩間廟宇,亦包含了中西建築語彙,是為潮江寺福德祠。

潮江寺福德祠

要說起這潮江寺福德祠的歷史,就不得不從昔日北台灣的重要港埠之一,新莊港(約於今日松山慈祐宮前的利濟街至利濟橫移門)說起。新莊,東臨三重,西接桃園龜山,南隔大漢溪與板橋對望,新莊港則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可容中國、日本的商船進出貿易 ; 在清乾隆至嘉慶年間劉厝圳與張厝圳的開鑿雖然難免存有水利利益的衝突,但對於原本都要看天吃飯的新莊平原墾民來說,水圳的開鑿並通水讓他們得以拓展水田稻作,加上這裡的港道之便,稻米多半也都運往中國,當時片片舟帆、商賈雲集,熱鬧不已,所以有「千帆林立新莊港,市肆聚千家燈火」之美譽,也因此造就這區的歷史記憶。

米市巷

新莊廟街便是這一區的主要道路,其延伸的諸多巷道,如挑水巷、戲館巷、鹹菜巷等,仍是今日探幽思古的所在。新莊廟街上,從武聖廟至挑水巷這一段,因昔時街上有多家米舖,所以又叫米市街,而米市街上又有一小巷可通大漢溪碼頭,碼頭工人即是藉由這條道路來運送新莊平原所產的米上船出口,若有佃農繳租後還有剩餘的稻米,也會挑到此地零售,所以又稱米市巷(這裡後來也是板橋林家的林平侯發跡之地)。

米市街

米市巷尾有一二層樓建築,也就是現今的潮江寺福德祠,其最初為工人休息用的「草厝仔間」,在清朝末葉,新莊與對岸板橋的漳州人發生泉漳械鬥,新莊人就在此建築上方搭建二樓高的瞭望台,作為預警之用,此瞭望台同時也可防範海盜,保衛鄉里。

據說當時有一石頭浮出水面,形狀像似觀音菩薩,當地民眾便請雕刻師傅整修,並將之供奉在瞭望台二樓,又因面朝大漢溪,故取名為潮江寺。福德祠則是位於瞭望台旁,是何時所建目前尚不清楚,後來趁著廟體整修之際(應為民國二十四年,日本昭和十年)時移祀到此建築一樓。

潮江寺福德祠

現今的潮江寺並未朝江(也就是大漢溪),而是面向米市巷,為什麼呢?這就牽連到風水問題。當時的居民認為,廟朝大漢溪是保佑到對岸的板橋、江子翠,而不是保佑新莊,於是在民國二十四年(1935)時,因年久失修,遂由沈應林杜清彩高天南黃明塗蔡長暖蔡長青等委員鳩金整建潮江寺,並將其座向轉向面朝米市街,到了民國五十幾年(約為五十三年),又再進行一次翻修。

潮江寺福德祠一樓主祀福德正神,二樓主祀觀音佛祖,兩樓以陡峭木梯連接。雖是如此,應有一些落難神明寄祀於此,如不知其背景的小仙姑、五花仙姑等。一樓木門寫著「福從天降,德在人修」,二樓則是「潮音振耳,江水澄心」,送給大家。

文 / 阿丹(一步就出走版主)

潮江寺福德祠 潮江寺福德祠
木梯 潮江寺福德祠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潮江寺

李進億,〈爭端之圳—後村圳的故事〉,《水利署電子報》第0232期(https://epaper.wra.gov.tw/Article_Detail.aspx?s=9A258A147FABD5DA

陳俐伃,〈新莊雙廟合一的寺廟—潮江寺〉,《新莊報導》(https://reurl.cc/oD3xeq

 

§ 潮江寺福德祠資訊:

地址: 242新北市新莊區碧江街47號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