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港尾天后宮 -為民受禁錮,微笑對蒼生
茅港尾位於今下營區,在《梅氏日記》中被記作「Hoem Cangbooij」,鄭氏地圖裡記為「梅港尾」,清代稱「茅港尾保」,日治時期又改「茅港尾堡」。由此可見,茅港尾開發甚早,最繁盛之時還有五條大街(茅港尾街、社內街、公館街、二坑街、社尾街),其中茅港尾街(現茅港尾天后宮前面那條)更是擁有人車分道的「雙顯街」。1 茅港尾街可分街頭為觀音寺、天后宮位街中、街尾則是謝府元帥廟。今天要介紹的是有供奉「微笑媽祖」的茅港尾天后宮。
在此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茅港尾這個地方的重要性。台江內海大家應該不陌生,而台江內海往北有蕭壟半島及蚊(魍)佳半島,而由蚊佳半島所圍起的潟湖就是倒風內海。若依《諸羅縣志輿圖》來看,倒風內海又可分為蚊港(魍港)、威里、內連桁、倒風港等港,這些港再分汫水港(今屬鹽水鎮)、鹹水港、急水溪、鐵線橋港(今屬新營巿)、茅港尾港(今屬下營鄉)、麻豆港等通內陸。《續修臺灣府志》就有記載:
昔時有倒風港分三支,一為麻豆港,一為茅港尾港,北為鐵線橋港
但不僅僅是水路而已,陸路方面茅港尾的位置一樣重要。昔時從府城要到諸羅縣城有三條陸路可以走,分別是中路(南北大路)、東路(山線)、西路(海線)。根據指出,比較重要的官道常被建成「驛道」,沿途有軍隊把守,每隔一段距離就是吃飯休息的場所,因為位於中路的茅港尾,就成了諸羅與府城來往之間的中繼站,2諸羅縣知縣周鍾瑄在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便設有茅港尾公館。
歡迎加入【讓更多人出走】贊助計畫,請點擊 贊助方案
茅港尾天后宮在清康熙十六年(1677)先以草蘆奉祀由湄洲分靈的媽祖金身,直到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才正式興建廟宇,六年後入火安座。而後,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清同治元年(1862)、民國五十年均有重修。道光二十六年的〈咸樂碑記〉,內有提到清乾隆皇帝曾敕封媽祖「護國庇民」,但究竟是詔書還是匾額呢,恐怕無法考證。
根據茅港尾人黃清淵的《茅港尾記略》,清乾隆五十一年時(1786)林爽文事變,福建陸路提督軍門梁朝桂領兵到灣裡街(今臺南善化);茅港尾居民則組織義軍,以天后宮與觀音亭作基地,協助清軍收復鐵線橋與鹽水港一帶。因協助有功,梁朝桂因而奏請乾隆皇帝嘉勉。乾隆皇帝在其登基二年時已褒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后,二十二年加封「誠感咸孚」,此次再加封「顯神贊順」,並賜「護國庇民」匾額(不過據黃清淵所載,此匾額已毀於清同治年間的大地震)。然而道光二十六年的〈咸樂碑記〉提到媽祖封號卻僅止於清乾隆二年的封號,讓人不禁有點疑惑。
另有一點奇怪的是,但在《諸羅縣志》裡,周鍾瑄提到茅港尾的寺廟卻只有提到觀音亭,卻沒有提到天后宮:
觀音宮:一在開化里茅港尾街。康熙四十六年,知縣李鏞、參將張國同建;捐地者為吏員歐陽錫。
再者,在梁提督〈功德碑記〉裡也只有提到梁朝桂入寺參拜,也沒有提到天后宮:
「乾隆五十二年因逆匪林爽文作亂,有紫光閣功臣奮勇巴圖魯、前統廣東高廉鎮、陞任福建陸路提督軍門、帶功加十八等軍功、紀錄三十九次、梁諱朝桂,統兵定臺,入寺祈禱菩薩庇佑。」
若以史料及提到的次數來看,乾隆皇帝好像應該贈匾給觀音亭吧XD
歡迎加入【讓更多人出走】贊助計畫,請點擊 贊助方案
不管怎樣,有一特權是從林爽文事變後至今從沒變過的,那就是茅港尾媽祖到府城時,可以「大北門進,大北門出」。我們知道,府城的北門是軍事重地,昔日的總鎮署衙便位在這裡,民眾都是由小北門進出城,而茅港尾媽和北港媽一樣,要至郡城(府城)會香時,可享有大北門進出特權。黃清淵的《茅港尾記略》便寫道:「故當我茅全盛之日,神輿晉郡,有大北入,大北出之特例。」然而這樣的會香情緣在大正七年(1918)時便暫停,直到民國一百零八年請示媽祖後,獲聖筊應允,才又恢復了中斷了101年的古香路。
茅港尾港在倒風內海淤積後逐漸失去港道功能,但因地處南北要道,不論是林爽文事件,還是後來的張丙事件,茅港尾仍舊躲不過戰火的摧殘。清朝詩人林占梅於清咸豐四年出版的詩集《潛園琴餘草》內的〈過茅港尾莊〉一詩便寫盡繁華過後的茅港尾:
腥血吹風撲面涼,蕭條何處覓村莊。千堆白骨皆新塚,十里平沙是戰場。
落日昏黃聞鬼哭,啼禽嗚咽斷人腸。當年此地人居密,轉眼荒涼倍可傷。
清同治元年(1862)的大地震,摧殘了茅港尾街,也震垮了茅港尾天后宮。茅港尾的地位,因港道淤積、戰火摧殘、地震逆襲等,逐漸禮讓給了麻豆港。這場地震同時也衍生出「媽祖為民禁錮百年」的傳說。
話說清同治元年,媽祖預示子民地震,但又不能明講,因此只能指示「示夜必有滔天大罪,眾當慎之」,但當時沿海地區,海盜侵擾不斷,居民以為媽祖指的是海盜之事,因此紛紛躲進家中,將門封上並在地上撒豆。不料,當晚強震來襲,屋門又都封上釘死,眾多百姓紛紛罹難。此強震不僅摧殘了茅港尾莊,連天后宮也幾近震毀。上蒼將此難責怪媽祖洩露天機,將媽祖帶回天庭禁錮,可憐且慈悲的媽祖因而短暫離開了茅港尾。
天后宮震垮後,董事許媽超發起重建。許媽超是茅港尾人,在當地是位「名人」,自幼父母雙亡,後被王得祿認為義子,帶往中國,但他生來蠻橫,又驕養成習,不時肇事,於是被王得祿遣返台灣。曾經在北港媽過境茅港尾時,擋在路中並大鬧香陣,大聲嚷嚷「有茅港尾許媽超就沒有北港媽祖;有北港媽祖就沒有茅港尾許媽超」,讓大家頭痛不已。曾有位地理師,發現茅港尾位處龍穴,於是誘騙許媽超挖斷龍脈,茅港尾因此不再風華。這樣蠻橫的惡霸,在同治十二年(1873)因案被捕,洪窮接任董事,繼續興工,直到清光緒六年(1880)才將天后宮重建落成。
歡迎加入【讓更多人出走】贊助計畫,請點擊 贊助方案
無奈,不久又進入日治時期,茅港尾天后宮又充作日軍兵部司令部,從清光緒六年落成後至台灣光復共69年時間,茅港尾天后宮均未曾整修,實已頹廢不堪。民國五十年,管理人余滄波等人發起重修,不僅拆舊廟、增購廟地,廟基亦增高一丈五,終於在民國六十四年竣工。其實與重修同期間,原本禁錮於天庭的媽祖,就已經預示其將在不久回宮了。
民國五十年,信徒劉復朝作夢夢到媽祖告知其園中有神器,要小心處理。想不到隔日在耕田時,果然在離地面五吋處發現一石碑。或有一說為劉復朝的女婿一日在整地時,意外發現此碑。此碑便是清康熙五十七年的「茅港尾橋鐵線橋碑記」,現今立於廟埕左側停車格處。在民國五十二年時,媽祖又顯化一金鳳釵在廟頂上,金光閃閃,光耀奪目,信眾們深信這是媽祖回來的徵兆。而距媽祖受禁至回宮共一百零一年,是不是與經過一百零一年而於民國一百零八年恢復的「大北門進,大北門出」古香路如此巧合呢!
茅港尾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有鎮殿媽、「微笑媽祖」開基大媽、主風水地理的開基二媽、主醫藥的開基三媽、民國七十七年開光的巡香媽、以及民國一百零八年開光的港德媽,是軟身大媽副駕。龍虎邊配祀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駕前的千里眼與順風耳將軍為少見的二轉體,亦即腳掌的方向與聖顏的方向幾近相反,有「瞻前顧後」之意,為茅港尾天后宮的特色之一。
有去過茅港尾天后宮的朋友應該會注意到,除了上述神祇之外,還有多對獅子。廟埕兩邊的石獅據說是建廟時所設,至今風化已相當嚴重;廟的三川門也有一對石獅,應是民國五十年那次重修所立;而廟內還有一對金獅,則是在民國五十五年往土城請水時所收部將。說到請水,民國六十三年至大內好兄弟潭請水時,又收了三名部將(可稱駕前將軍或駕前軍師),分別為吳三娘、李文成、周虎,現奉祀於巡香媽前。
民國一零九年,一塊古石碑意外牽起學甲慈濟宮與茅港尾天后宮的友情。清雍正十三年的「嚴禁冒墾義塚碑記」,據地方耆老表示已遺失30多年,沒想到被保存在慈濟宮。經台南市觀光局長陳俊安、佳里國小校長馮郁元、茅港尾天后宮主委馮進士、及慈濟宮董事長王文宗等眾人合力下,此碑終於在1月5日由學甲慈濟宮無償物歸原主。「嚴禁冒墾義塚碑記」主要是在嚴禁奸民冒墾茅港尾保龍船窩義塚,亦不得藉端滋事;並批斷該地為公衆塚牧之地。
茅港尾,因港、道而盛的地方,又因淤積、戰火、地震而衰;然而如今,又因文化宗教活動以及文創慢慢展翅高飛。在這三百多年來,有榮華也有蕭條,即使如此,茅港尾天后宮依舊佇立著,茅港尾媽仍舊守護著這地方的居民,微笑媽祖仍然掛滿淡定自信的笑容,要眾生笑看世間,開心過日。
特別感謝茅港尾天后宮粉絲專頁小編協助。
圖、文 / 阿丹(一步就出走版主)
1 即街面兩邊設人行道,中間給牛、馬車走,所以中間常會凹陷。
2 韓羽翠,〈近代台南下營地區的開發與發展(1624-1945)〉,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湊陣拜媽祖(https://yawjong.pixnet.net/blog/post/39426688)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https://tm.ncl.edu.tw/)
§ 茅港尾天后宮資訊:
地址: 735台南市下營區茅營里163號
電話: (06)689-4824
粉絲專頁:茅港尾堡天后宮-茅港媽官網
【讓更多人出走】計畫
在田野期間,我們深受神明與大家的照顧,讓我們每個月能持續固定產出優質好文,當然這些文章的背後少不了寫手們的努力。時至今日,我們希望把能做的事擴大,並回饋社會,因此我們提出了【讓更多人出走】計畫。
【讓更多人出走】贊助方案,想邀請認同我們理念並信任我們發展方向的朋友們自由贊助一步就出走,我們每半年會統計這半年的贊助,提撥其中2成捐給公益單位,其餘則會用在平台維護費以及寫手的稿費。我們亦會將捐給公益單位的收據放在粉專上分享,一切公開。
目前贊助方案採轉帳方式支持,您想(以半年為單位)每個月固定支持一定金額,或是一次支持一定金額都可以,請在轉帳支持後,私訊「一步就出走」粉專,告訴我們您的支持方案,好讓我們有機會謝謝您。
最後,走編仍然想感謝大家一路上的支持與賞文。我們一定會繼續努力的!
♥ 歡迎點擊【讓更多人出走】贊助方案
One Comment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