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門- 【台南- 中西區】
昔日府城開14座門,現今只剩大東門、大南門、小西門(已不在原址上)、兌悅門還陪伴著府城人。府城建城時間並不是最早,直到清雍正三年(西元1725年)才建城1,且並不是土城或磚城形式,而是木柵城;雍正十一年(1733年)又再木柵外加上莿竹。府城建城時首開七門,小西門要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增建。到了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因為林爽文事變,原本以木柵與莿竹組成的八座城門隨即改建為三合土城2。(關於大西門與小西門,請參考 大西門 及 小西門 兩篇文章 )。
大南門又稱寧南門,是座甕城(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大南門才加建外城而形成甕城)。府城有五座甕城(半月城),分別是大南門、小南門、小東門、大北門、小北門,如今只有大南門還在。甕城是在原有的城牆與城樓外再建城郭與城門,城郭上會有雉堞、箭樓等防禦措施,甕城的城門的位置與主城門會形成一個角度,使得敵人沒辦法長驅直入,具有防守的效用。
昔日出了大南門,城外便是荒郊曠野,所以當初這一大區塊要建學校時,挖出了很多墳墓;乾隆四十年,知府蔣元樞亦於魁斗山附近設南壇義塚。著名墓廟合一的五妃廟也在這一塊區域(鬼仔山,又稱桂子山、魁斗山),現今進五妃廟後,左手邊那一塊還看得到兩三門墓(碑),估計底下應該還很多 (詳情請見 五妃廟 一文)。
一般來說,南門、東門這類有方位指示的門額是裝在內門;迎春、靖波這類看不出方位的會置於外門,不過南門這裡的內門是清乾隆四十年(西元1775年)的「寧南門」門額,外門則是清道光十六年(西元1836年)的「大南門」門額,不管哪個在外其實也是看得出方位啦…
但你知道嗎,現位於赤崁樓的九座御龜碑3也曾置放在大南門甕城內。乾隆皇帝因為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之亂有功,特寫下五篇文紀念,其中四篇分別各刻上滿文與漢文,另外一篇則以滿漢文合刻,有兩座,合計十座,要送到府城與嘉義的福康安生祠存放。但運送到台灣保安路西邊港道時,不慎讓其中一個龜座落入水中,負責官員怕被降罪,於是用台灣土產砂岩建了一隻假龜,現今這座假龜真碑就位在嘉義市中山公園內。而真龜呢,不知道是不是睡飽了,一百多年後,在西元1911年被漁民打撈上岸,現在南廠保安宮內被以「白靈聖母」供奉。
這九座御龜碑原本是放在府城福康安生祠內(約今南門路南門郵局與自來水公司外),在日大正六年(西元1917年)因道路拓寬而拆祠,九座御龜碑便移放到道路一側,直到1928年才遷移到大南門甕城內,但又在1961年遷移到赤崁樓至今。
大南門城樓為重簷歇山式,兩旁的小廂房應該是兵器室或兵士們休息的地方。
城門內有一個道光二十八年六月所頒布的禁止守城兵士勒索碑,上頭寫著:「欽命鎮守臺澎掛印總鎮府葉 分巡 提學按司道徐 示 農商負販,車牛往來, 不許兵役勒索,
大南門另一側有座碑林,為昭和十年(1935年)日本為了在臺灣博覽會中展覽而收集的45座古碑,加上二次大戰後臺南市政府在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從赤崁樓搬來的15座古碑,之後又添加的3座古碑而成,共有63座石碑;相對於赤崁樓內的碑林(小碑林),這裡又稱大碑林,內容可分為紀功碑、修建碑、建築圖碑、捐題碑、墓道碑與示告碑六大類。
目前還保留的城桓在台南女中南側,樹林街上。這段城垣為東西向,長約六十多公尺,高約六公尺多。
其中有露出原始部分讓民眾觀賞。
此外,南門城也是府城城門唯一還保留馬道的城門(其他是因為都被拆光了…)
最後來一張甕城的全景圖吧!
1 雖然在台灣的官員一直上奏建城的需求,但清廷遲遲不願在台灣建城的原因,一是當時仍然把台灣看成化外之地,二是唯恐台灣建城後,萬一當地居民叛亂或城池被奪取後會更難奪回。
2 周郁森在其研究論文《清代城牆興築之研究》提到,三合土指的是以細泥、蚵殼灰、糖漿或糯米漿混合而成的建材,配合以板築法為城桓外層材料(p.125)。
3 這九隻龜其實是贔屭(ㄅㄧˋ ㄒㄧˋ),龍生九子之一,貌似龜而好負重,有齒,力大可馱負三山五嶽。其背亦負以重物,在多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牆頭裝飾,屬靈禽祥獸。(來源:維基百科)
大南門資訊:
地址:樹林街與南門路交叉口,南門公園內
開放時間:08:30-17:30
One Comment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