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埕三山國王廟 -高雄鹽埕人最早的信仰中心
高雄鹽埕區最早的一間廟應屬這間三山國王廟,也因此被稱為「鹽埕廟」,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初為草築小廟,到了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蕭晉期募建成五間屋的格局。清道光十四年(1834),眾信徒倡議重建,經瀨南場甲頭眾曬議會,全部會員全力支持改建略有基礎之小廟 ; 該瀨南眾曬議會甚至贈與「三山國王」匾額一面。清光緒八年(1883)又由庄民謝道倡議重修,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6)廟董林界(鹽埕區長林迦的父親)等人再提議重修。民國三十五年時亦有修繕,一直到民國七十一年1月才整修完畢。最近一次則是在民國九十七年時,因屋頂漏水而重修,並於民國一百年時落成,恰好是建廟250周年。
三山國王廟:一在鹽埕莊(大竹)、縣西十二里,屋五間,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蕭晉期募,光緒八年謝道重修。–光緒二十年盧德嘉彙纂《鳳山縣採訪冊》。
一開始會將鹽埕三山國王廟的沿革一股腦兒就先推出給大家的原因,是因為上面太多名詞是接下來會一一介紹到的,所以釋出一個大綱,大家比較好進入狀態(笑)。
據洪敏麟在《台灣地名沿革》一書及《高雄市志》<藝文篇>中所提,清康熙末年官府招來漳州府南靖縣人─趙元、蔡媽為、黃孔三人率鹽丁二十餘名至打鼓澳大竹橋庄瀨南場開闢鹽場,後形成「鹽埕庄」,但其實此區早就有鹽田的記載:
鯽魚潭,可饒千金之利,打狗澳能生三倍之財;曝海水以為鹽,爇山材而為炭。–明末沈光文〈平台灣序〉。
鳳山縣鹽埕一千三百二十二格,共徵銀一千六百八十兩。–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高拱乾撰《台灣府志》。
明末(1665)陳永華所開發的瀨口鹽場在清雍正四年(1725)時被分做瀨北場(今喜樹地區)與瀨南場。清乾隆十五年(1750)洪水沖毀瀨北場,於是瀨北場往北移到台南市南區鹽埕 ; 而瀨南場原為今高雄鹽埕、前金、苓雅、前鎮區前鎮河以西沿岸一帶,後也因洪水侵犯,最後只剩鹽埕區這一塊。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清廷於鳳山莊大林蒲設瀨東場(後移到台南佳里的外渡頭,又再移到台南北門),又於彌陀港設瀨西場(後因洪水而與瀨南廠合併,最後隨著瀨南場一同關場)。瀨南廠於1914年因日本實施道路規劃而關閉。下圖為1912年的「打狗市區改正計畫圖」,可看到一條條的紅色都市規劃線條將原本的鹽田一一劃過。
雖然鹽埕地區早有先民來開墾,但人數依然稀疏,不過慢慢的移民越來越多,此區也慢慢形成了鹽埕庄,就有先民迎奉原鄉的三山國王來此(明王最先前來),建簡陋草屋奉祀,這時是清乾隆二十五年。三山國王是指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巾山、明山、獨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三山國王依序為大王-巾山國王:連傑 ; 二王-明山國王:趙軒 ; 三王-獨山國王:喬俊。(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鹽埕三山國王廟除了三山國王外,亦主祀李府千歲、水仙尊王,配祀天上聖母(據耆老口述,昔時應與明山國王同來或再晚一點來,後因某部分的鹽丁前往彌陀支援瀨西場而將聖母請去)、觀音佛祖等。在日治時期曾有燒毀佛像的危機,好在廟方將主神改祀為觀音菩薩,並將廟名改為「壽山寺」而免於其難 ; 戰後,復將廟名及主神改回。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六日李府千歲聖誕前,三山國王廟亦會在愛河邊請客王來作客。不過最有趣的是李府千歲與隔著大溝頂的鹽埕埔壽山宮池府千歲有段「借身入神」的故事呢,有興趣的點擊廟名就看得到囉!
當你進到廟內,可以看到神龕上方的「咸濟眾生」匾,此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募建廟宇的蕭晉期所敬獻。千萬記得回頭看看,這一塊塊登高的匾額。「三山國王」匾,為清道光十四年(1834)瀨南場甲頭眾曬議會所敬獻,而「海上福星」匾則為清咸豐九年(1859)治台知府洪毓琛敬獻。
在介紹鹽埕埔壽山宮時我曾提到有尊太陽公(太陽星君)會留到這篇來說,是因為那篇著重於大溝頂的介紹,而這篇則著重鹽田的介紹,因此不難理解,曬鹽最重要的是陽光,也因此有了太陽公的奉祀。舊時,愛河西側以賣鹽維生、東側則以賣沙為業。一天,水上飄來了一塊巨木,居民便拾起雕塑太陽公神像,輪流供奉在鹽埕三山國王廟及沙仔地前金廟萬興宮,祈求能有好的天氣助他們工作維生。後來,池府千歲又暫住過三山國王廟,且有與該廟的李府千歲有過借身入靈的關係,故在池府千歲請回鹽埕埔並建立壽山宮後,太陽公改為依三廟主神(清水祖師、李府千歲、池府千歲)聖誕日起迎奉,至下一位主神聖誕日止。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分享、引用 請告知並標註出處來源!!
文 / 阿丹 (一步就出走版主)
參考資料:
§ 鹽埕三山國王廟資訊:
3 Comments
Pingback:
Pingback: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