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中壢(澗子壢)

中壢聖蹟亭 – 【中壢- 桃園】

聖蹟亭,又稱敬字亭、惜字亭,古時因受教育人口比例低,一般人對文字懷有敬畏之心;而士人可因讀書而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且書本取得困難,久之產生敬字惜書的習慣。「聖蹟」一詞為字紙於亭內燃燒後的灰燼。「聖蹟」自亭中清出後,以沉香或檀香燻過,再用白紙妥善包好,置於倉頡牌位前。每年擇日祭祀後,將灰燼送至水邊或河邊。(參考張志遠,《台灣的敬字亭》一書)

惜字亭(我還是比較喜歡以惜字亭來稱呼)如今台灣所剩不太多,而大多都是在客家族群為主的地區,像是屏東佳冬、桃園中壢、龍潭、高雄美濃等( 步月樓- 【佳冬- 屏東】  一文有提到佳冬的惜字亭) ; 而這其實是因為客家人「耕讀傳家」的文化。客家人多分布於貧脊的丘陵地,自古生活困苦,唯有靠讀書出仕改善生活,對教育的重視也轉變為對文字的尊重。在客家地區的廟宇中,廟埕皆會設置惜字亭,並如鐘、鼓樓般左右對稱,成為建築格局的一部分 (張志遠,《台灣的敬字亭》)。

中壢聖蹟亭

中壢聖蹟亭位於今桃園市中壢區新街里延平路新街國小校門旁,夾在陸橋與伯公廟的夾縫間;而陸橋拆除與縮小伯公廟後,空間與視野也變得更加廣闊。中壢聖蹟亭2004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2014年擴大登錄一旁的伯公廟,合稱「中壢聖蹟亭及東伯公」。

中壢聖蹟亭

中壢聖蹟亭也稱為中壢新街聖蹟亭。中壢有兩條溪流過,分別為老街溪及新街溪。道光六年(1826年),中壢發生閩粵械鬥,客家人為避禍陸續移居新街溪西岸。道光八年,重新規劃街道,稱為「新街」,而舊有的街市則稱為「老街」。道光十二年,新街開始成為鍛冶業的中心,一度打鐵舖林立,原聚集於老街的居民與商賈也逐漸遷至新街。隨著新街的繁榮,文人開始聚集為祈求金榜題名、助長文風,便於新街溪畔建造惜字亭(參考維基百科)。

中壢聖蹟亭

中壢聖蹟亭最一開始是位在現今離其50公尺的仁海宮的廟埕附近,於昭和七年(1932年)整修重建時才遷至現址,也因為這樣,中壢聖蹟亭的建築風格與其他清代所建的惜字亭較為不同,其不僅包含當時流行的巴洛克雕花,也融入中國四象、六合 、八卦元素(底層為八邊形、中層為四邊形、上層為六角鑽尖飛簷)。周圍的圍牆則是以洗石子建造。

Δ 中壢聖蹟亭資訊:

地址: 桃園市中壢區延平路176號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